完美体育60+偷心 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上海站特刊2月7日傍晚,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上海站门票二次开票。许多没能在第一轮抢票成功的歌迷,紧紧盯住售票软件,时间一到就卡点开抢。
“上班都有点没心思了。”当我们在电梯里见到这些张学友上海歌迷会的老成员,他们熟稔地分享当天的发现:有朋友已经抢票成功,还有的一场都没抢到。怎么办?下一轮继续抢吧!
因为不能由歌迷会集体团票,这一次,他们不能整齐地坐在一起,而将随机散落在场馆的不同角落。说不遗憾是假的,但和过去二十余载的时光一样,去听他的演唱会,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热爱、等待、陪伴……在长达四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试图从不同的关键词入手,去听他们和张学友的故事,去看这个人和他的歌,如何“偷”走他们的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的人生。
比起三十年后一曲《偷心》在大街小巷翻红,三十年前,张学友是名副其实的“顶流”,他的专辑发得又多又密,无论普通话还是粤语歌,在当时的上海都相当流行。
“你们可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电视上能看到的MV,除了迈克尔·杰克逊,就是张学友和小虎队。还有电台的各种榜单上,他的名字永远排在前面。”
歌迷会里负责文案的“MaoHH舟老”,戴细边眼镜,是其他人公认的“冷静派”,每次大家见到张学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就沉着地代为发言。冷静的后面,是异常细腻温暖的文字,从年少懵懂说起,一句句还原张学友的歌声如何走进她的世界。
会长“真真”人很瘦,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一条缝。说到当年,她的记忆源源不断:“对,我记得有一年满大街都是《吻别》。”
“92年我才小学六年级,第一次听《爱得比你深》,就觉得这男的真帅。”“徐跑跑”嗓音声音响亮,现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已经习惯张学友的歌声,“她会唱《偷心》,我想,差不多这个年纪应该有好的审美了”。
最初到底是怎么迷上张学友的?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热爱逐渐成为一种本能。从9块8的磁带,从拥有第一张CD唱片,他们逐步走到现场,去听一次他的演唱会。
1994年12月17-21日,张学友在上海体育馆连开五场演唱会。当年演唱会票价分180、280、380元不等,“线元的票,歌迷会里负责摄影摄像的“心境”买了280元——当年大家尚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买了当时不算低的门票,并在后来的很多年回想时,感慨得到的全是收获,“94年的歌单印象最深的是《李香兰》,坐在二层看台第一排,已经很近了。”
副会长“狐狸”曾被我们打趣说“神似张学友”,1998年他大学毕业,第二年,张学友到虹口体育场开唱,刚刚步入社会的他爽气地买了500元的门票。可惜天公不作美,那个晚上雨下得很大,即便套上了座位上赠送的雨披,他依然是边看边淋,边淋边唱,直到邻座的“友迷”把头顶的伞往他那边挪了几寸,“雨太大了,一起撑吧!”
“他从认识我们到现在,数数也已经二十年。“去年10月17日,张学友上海歌迷会成立二十周年,长长的纪念文案里,一句简单的话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时间拉回2003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张学友上海歌迷会迎来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决定去张学友下榻的酒店碰碰运气,见上一面就好了!
或许因为是一群人凑在一起,等待的时间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两个通宵,他们在酒店大堂一边守候一边聊天,连张学友的经纪人和助手都下楼提醒,“不要再等了,他不会来的”。
纠结却又不放弃的复杂心情,支撑着他们等到了第三天早上,等到了穿着格子衬衫的张学友下楼与他们见面,留下了第一张合影。
而这,只是后来无数次等待的一个开始,比如张学友习惯搭乘早班机,他们就总是前一晚坐公交车到机场,苦等一个通宵,只为一个简单的告别。
他们也并非总是好运,很多时候,等待就只是等待——2004年3月,张学友在万体馆参加活动,一群人轮流接力等了7个小时,“真真”作为代表到后台找到张学友和团队,情况依然不乐观,“他说,我知道你们在等,但是我没办法出来。”
春寒料峭,这一晚上似乎是白费了,却没想到在三三两两离开时,工作人员打来了电话:“你们还有多少人?现在去酒店,他会见你们。”
二十年后,我们听着这个放在今天有些不可想象的故事,只叹“谁的青春不疯狂”,眼前却浮现出他们在街头着急打车的模样:看到有车过来就冲上去,“两手一张,直接拦住!”
比如,上海歌迷会的源起,是歌迷们喜欢在一个名叫“友友社区”的BBS上灌水、聊天;第一次线下见面,选在了当时网友见面最常去的人民广场;决定开设歌迷会,是因为在演唱会上听到张学友聊到了他们的网名、写出帖子……如今,BBS早已淡出大部分人的生活,但他们依然保持从前的习惯:新加入的朋友往往会先在线下见个面,彼此看个眼缘。
这当然是一种老派的方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张学友”。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上海歌迷会和张学友之间最习惯的联系方式是,写信。
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著名的Y闸,在下榻酒店的停车场,他们选择在每一个被允许的场合,亲手把信件交给他。他一般并不回信,但他们知道,每一封信都曾被认线年“学友光年世界巡回演唱会”香港站庆功宴完美体育官方app下载,张学友离开现场时,清楚地认出了每一个到场的老歌迷,和他们聊到了信件里写到的内容。
“他一个一个地跟大家说话,女生们哭得稀里哗啦的。”在“狐狸“的记忆里,这样的场面有很多,“演唱会开始前、结束后,他经常会走一圈和大家打招呼,对全国的老歌迷都很熟悉”。
还有很多时候,他们会收到意外的祝福:“心境”和“徐跑跑”因歌迷会相识相恋,后来步入了婚姻。他们珍藏至今的,是张学友写来的祝福卡片,“知道你们是因为我的歌而认识,突然觉得自己的责任很大,到底幸福在自己手上,希望我的歌可以陪着你们走出一段最美丽幸福的婚姻!”
在“饭圈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难免有好奇:20年前追星,和现在追星有什么不同?追张学友,和追其他艺人,有什么不同?
答案似乎是模糊的,他们付出的“应援”,如果用现在的观点看,更像是“福利”。比如2005年《雪狼湖》演出到上海,歌迷会在中山公园给张学友庆生,到场的人几乎都有了面对面见到偶像的机会,十个人一批地上台合影。
等到2007年“光年”巡回演唱会,他们除了给歌迷办聚会,还在上海体育场拉起了手工制作的大横幅。那时候,“粉丝经济”尚未成型,市场上找不到现成的灯牌,他们却硬是在豫园小商品市场找到了一种会闪光的别针,一口气买了一大包回去,用纯人工的笨办法,在巨大的布幅上拼接出了张学友英文名“JACKY”的字样。
而要说不同,是一种真诚的“自我修养”——没有所谓高额入会费,没有冲数据之类的负担,他们想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支持。2016年,“A CLASSIC TOUR 学友经典世界巡回演唱会”开唱,歌迷会借鉴当时刚刚传入国内的日韩应援手幅的做法,在梅奔中心的座位摆上了歌迷会特制的应援手幅。
“每个人都可以举起来,很热闹。”对当时的张学友而言,这是新鲜的惊喜。对普通歌迷来说,现场热闹,手幅还能拿回家收藏,人人开心。
换句话说,他们的应援似乎从来就不包括“攀比心”,量力而行,凭心而为,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撞上无巧不成书的误会:2021年,张学友60岁生日,歌迷会在陆家嘴、淮海路、中山公园等热门地标滚动播出庆生短片。消息传出后,香港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上海粉丝豪掷五百万应援”,连张学友都来问询:你们怎么乱花钱?
“港媒是按宣传片播放的计算,我们当然没有这么夸张。”“狐狸”哈哈一笑,“为了说明没有乱花钱,还专门写信给他澄清,我们不会铺张浪费的”。
2023年,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从香港启动,今年将在上海迎来本轮的第100场演出。在此之前,许多上海歌迷已经“打卡”其他城市的演唱会:香港红馆的24场演出中,每一场都有上海歌迷亮相;在泉州,他们又记录下他时隔29年又一次唱起《偷心》……和过去的每一轮巡演相比,这次的体验有什么变化?
我们的眼中,唱歌的那个人,在耳顺之年依然给出了漂亮的劈叉、的现场。而在他们的眼中,舞台上的他更不服老了,而彼此的身边,多了一路走来的伙伴,多了从小听他的歌长大的“友二代”。
比如《她来听我的演唱会》,从前的巡演上,每次唱到“40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现场都安静而沉浸;这一轮60+巡回演唱会,张学友刚唱到这一句,下面就是欢呼声一片。
比如张学友去年出的新歌《又十年》,配合的影像是他从婴儿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再从中年过渡到老年的模样。明明知道有些画面是AI技术的调整,想到他成了人们讨论的“老Baby”,他们依然会落泪。
还比如《一路上有你》,“真真”过去偏爱粤语版本的《分手总要在雨天》,但一轮又一轮,他总是在坚持唱着普通话版本,如今听来,这其中还包含着他对歌迷的心意,“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真的很喜欢《一路上有你》的歌词,‘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我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事情,但这些年他身上总是有很小的事情让你觉得温暖。对我来说,我的朋友都是在歌迷会,我们的孩子差不多都是同一代人,一起长大……”“真真”说,这种温暖的陪伴,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徐跑跑”形容,用“放大镜”看了这个人二十多年,却始终会被他折服,隐隐约约,他就活成了大家心中的光,“向上积极,就觉得没有什么事过不去了”。
而“MaoHH舟老”在与我们告别后,发来了一段长长的文字:“人到中年,回顾人生的辗转起落,似乎每一步都有他如醇酒一般的声音见证相伴,时而辛烈,时而绵长,而我们,也渐渐长成了他歌里的模样——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因为能被治愈而学会一些感恩、平静而通达,仿佛这一生都被他唱进歌里了。”
或许,每一个追过星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但站在人生四十,看着追了二三十年的偶像,他们的话更让人回味:只要他还唱,他们还会一直听下去,为自己,为朋友,为和张学友一起走过的,不可取代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