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365WM SPORTS!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0512-80806168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完美体育工业园365号

咨询热线:

0512-80806168

18626289564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4-08-21 10:27:47人气: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中心方案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清体育中心位于德清县城东新区,东临80m宽的东三路,西至24m宽的东二路,北起80m宽的09省道,南靠42m宽的千秋街。整个地块近似为梯形,用地面积114078 m2,地势较平坦。

  体育场位于地块中部,主要的人行及形象入口设在北侧09省道上,主入口在东侧东三路,西侧东二路及南侧千秋街设次入口。体育馆位于地块东北部,主入口临近东侧东三路与体育中心内路网相接。游泳馆、训练活动楼形成一个综合体,位于地块西北部,在省道上与体育馆共用一个入口,在东二路与体育场共用一个入口,其中东二路上的开口也成为整个体育中心的一个次要出入口。此外,室外网球场集中布置在北入口东侧,篮球场位于北入口西侧,门球场在地块的东南角靠近体育馆布置。

  本项目内容较为复杂,各组成部分的要求和特点又各不相同,合理布置分区是总体规划中的重点。本设计将体育场单独置于地块中部,可以便捷的向四个方向的城市道路开设出入口,同时为北侧及东侧的城市干道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距离,利于比赛时大量性人流的疏散,为其外部形象和景观空间的塑造创造必备的条件。

  体育馆和游泳馆的比赛期间人流量相对较小,但平时训练活动的人流量又不能忽视,所以将其共同设于地块北部,距城市道路相对较近,到达便捷,并且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道路景观面。

  各个室外场地也根据自身特点,有组织的分区布置,其中门球和地掷球场是中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同时属于全民健身范畴,与体育馆等相邻布置;篮球场与网球场分别设于体育馆与游泳馆附近,且单独设置配套设施。

  体育中心作为综合性建筑项目,考虑分期实施具有必要性。本设计考虑到沿省道的城市景观效用,将单体由北向南逐步发展,因此将先期实施的体育馆设在地块东北部,并邻近东三路主出入口;游泳馆(池)、活动楼和室外活动场地也进行整合集中,布置在西北部;而后期实施的体育场则在中部,符合整个中心实施进程的趋势。

  体育中心主入口主要设在东侧城市道路上,其中东侧为共用出入口,是体育场和体育馆的共用出入口,北侧为形象入口及人行出入口,西南两侧各设一个次入口(见总平面图)。

  体育中心单体均有道路环通,体育场环道宽12m,体育馆的环道宽12m,各出入口通过环道组织,游泳中心和训练活动楼入口结合邻近道路布置。

  考虑到地块建设的特殊性及用地相对紧张,停车位主要分散布置在各个场馆周边。集中停车场在体育中心周边就近设计。另外,体育场和体育馆在非比赛期间,也可利用其四周环道作为临时停车,方便平时使用。

  自行车停车用地根据运动会和比赛性质,其数量会有较大变化,本设计考虑按其停放数量在体育中心内部道路或广场及篮球场上作临时划分,管理人员自行车则在各自建筑物旁就近解决。(根据其他省市经验,体育中心设固定式自行车停放场地在平时无用,土地较浪费)。

  体育馆与训练馆位于中心东北侧,相互毗邻。西南侧为主入口及广场,东北侧为次入口,周边有内部道路环通。体育馆东西向长约93m,南北向长约107m,平面呈椭圆形,是一座可容纳3000人的中型比赛场馆。训练馆平面为咬合在体育馆的螺旋形,内设两片篮球训练场。两馆之间联系紧密,方便运动员使用。

  体育馆内场为手球场地,内轮廓为47×32m,固定座位3000座,可举办省内的单项比赛,包括手球、篮球、体操、乒乓球、排球、击剑、网球、举重、拳击、武术、柔道等多项体育比赛,并可以举办文艺演出、展览集会等活动。

  体育馆比赛使用的内容通过大平台组织,合理布置运动员、贵宾、裁判、记者和观众人流的出入口。一层设有运动员休息室、贵宾休息室、裁判员用房、检录、医疗、记者、新闻等用房。比赛厅由一个以手球场为基准的场地和观众看台组成。二层设有观众疏散平台、观众休息厅、卫生间、小卖以及设备用房。部分设备功能用房,如广播音响、计时计分、灯控音控,设在观众席最后排。

  体育馆场南北为长向,东西为短向,为使观众视觉质量达到最佳,观众席设计成南北区少,东西区多的形式,沿中轴对称布局。内场设有活动座椅,平时收进,需要时打开。

  3、号角形的训练馆设于主体育馆东侧。训练馆室一层东面设有主入口,及一个通向体育馆的次入口和一个辅助入口。布置有2片篮球场,运动员休息及若干辅助用房,一层建筑面积约2786 m2。二层约508 m2。训练馆内净高9m。

  体育馆和训练馆的造型,服从体育中心的整体规划设想,设计成以椭圆形球体为主体(即体育馆),螺旋形(即训练馆)变化环绕的空间组合形态,建筑造型富有动态感。屋面采用铝镁合金面板系统,坚固美观,现代体育建筑的表现力很强。

  剖面上,比赛厅观众席则严格按照体育工艺要求进行设计,第一排固定座席高出场地1.73m,视点设在蓝球场边线m,首排距手球场边线m,看台座席标高设计按视线分析逐点确定。比赛厅中心净高最高点为17.8m。

  (1)、 比赛场地内设400m环形径赛跑道,足球场尺寸为68×105m,田赛项目除直道外侧布置跳跃项目外,均布置在环形跑道内。

  (3)、看台内侧轮廓为一四圆心的近似椭圆,南北方向长轴192m,东西方长129m。看台外侧轮廓为南北方向轴长200m,东西方向轴长184m的四分圆。

  (4)、本体育场共分三层,底层主要分东、西、南、北四个区,东、南、北区主要为营业用房,西区为比赛配套用房、办公与辅助用房及部分营业用房,面积7991m2;二层主要为配套用房面积1841m2;三层为看台,西侧中部设主席台,后侧为音控及终点摄影房等。

  [作者简介]唐湘宁(1974-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王静静(1989- ),女,安徽芜湖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给予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学》影视案例库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C-c/2011/01/101)和201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重点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学》影视案例库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01711JX18)的研究成果。

  现代知识论认为,经验就是知识。因此,经验论的课程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生验,在体验中感受知识与运用知识。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达成共识,但是实践中对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还远远不够。当前,尽管我国有数百种“教育学”教材,但是核心架构都是“基本原理、教学原理、德育原理、管理理论”等四个主要领域,并且都以理论形式呈现,与教育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使得内容显得枯燥单一、要旨难以领悟。因此,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发展使然,也是教学实践使然。特别是如何创建学生有效参与体验的情境,如何设计高效可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如何把控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已经成为体验式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核心所在。

  体验式教学的思想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通,不应该以学科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学生为“圆心”,以此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任何课程都应该在学习者的经验与生活环境内进行设计,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动机。因此,课程的组织与教学都要超越学科化实现心理学化,无论是儿童还是,对知识的接受都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次序,并且利用好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他反复强调,教师不应该将知识当作某些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是在生命的体验中形成的东西,学生的经验与课程中的体验“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经验论哲学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认知过程,还是一种对知识、行为以及文化的体验与反思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升华了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最终使人的生命活力得到释放,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可见,体验不是“空降”而来,而是学生在不断领会知识、体验知识、感受生命的过程中产生的。总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手段,更是提升学生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因此,教学应该是知识性、生命性、发展性与智慧性的统一。

  体验式教学的重心应该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围绕这一重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学生的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践参与以及实践性思维成为体验式教学的“关键词”。而传统的教学是以传递书本固化的知识为核心的规范,虽然这种输入式的方式在知识传递上具有高效率的特征,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意蕴的领悟与理解,作为教学本质的生命性、发展性以及智慧性被抹杀,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些固定化的“公共知识”,而没有转化为“个体知识”,教育“转知成智”、提升学生生命的本质得不到彰显。体验式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在对这些情境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习体验,进而生成新的知识,提升实践性思维的能力。可以说,设计实践性情境与问题是体验式教学的起点,这需要教师有很好地把控教学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型媒体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素材,影视传媒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本质要求,影视案例教学就成为教学首选之策。所谓的影视案例,就是通过影视的方式“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国内外的一些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影视案例教学可以活化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提升理论教学效果。

  教育学在以课程的形态出现时,相关教材建设就必然显得十分重要。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但需要教师有责任心,更需要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技巧,影视案例库的建设更是如此。“教育学”影视案例库的建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教育学”影视案例资源库的需求分析。当前,教育学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它不仅遭遇了其他学科领域的蔑视,还饱受教育领域内的指责,“教育学的迷惘”“教育学的终结”“教育学的困境”“教育学的悲哀”无不折射出教育领域内学者的无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学”教材验收受制于认识论的影响,过于讲究客观性、确定性,“教育学”也就以传递所谓已经经过检验的“可靠性知识”为己任,拒斥那些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的经验性知识,从而使“教育学”教材成为神圣知识的化身。正是如此,导致既有的“教育学”教材严格预设了学习内容,导致教材体系变化甚微,以基本原理、教学论、教育论以及学校管理等作为基本框架,这些僵化的理论却要承载阐释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责任。同样,作为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学”也存在着价值虚张、目标模糊、内容抽象、资源匮乏、方式单一的流弊,这与教师专业的实践性之间存在严重的背离。正因如此,导致该课程地位的低下,甚至遭到学生的拒斥。因此,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范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不但成为时代的需要,更是课程发展的命运选择。而影视案例资源库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新尝试。

  现代社会已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图像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在整个社会生活信息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因此影视案例也自然成为“教育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尽管影视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运用比较广泛,但是有关影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各种体验式培训机构,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专门的体验式培训的案例资源库;国内外教育学资源库绝大部分是支持教师日常教学,且主要针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很多,与体验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多进行主动尝试的初衷不符。因此,“教育学”课程的影视案例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存在不足,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2.“教育学”影视案例资源库的设计策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进行缜密的规划与设计,教学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同构系统”,而是富含多元成分与要素的复杂“异构系统”。这个系统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不同的操作者在实践中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建构最适合的教学方案。这种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就给资源库的设计者带来了“调适众口”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资源库的建设者从资源库的使用者(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涵盖多元化的教学设计要素。

  尽管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具体要素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但是,马杰(Mager,R.R.)的课程设计“三要素观”得到的共识最多。在马氏看来,教学设计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目标?可以说,其中包含的目标、过程与评价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链条。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学”影视资源库的建设就需要沿着这个“链条”展开。基于此,可以将影视案例资源库的设计分解为目标、内容、过程与组织四大块。其中内容是核心部分,并且资源库的内容要凸显实践性思维的培养、问题的展示、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的生成等核心目标。

  因此,在建设影视资源库的时候需要关注影视作品的典型性,要善于挖掘影视作品中的教育学意蕴,使之与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特别是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对影视作品进行适当的剪辑,突出与教学内容与目标相关的部分,更加彰显案例的典型性。同时,还需要注意影视资源的时效性。影视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事例都是时代思想的凝练,这些思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体会、去挖掘,否则其中的意义就会在无导引的播放中流逝。再者就是要注意影视作品的趣味性。尽管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品,但是年轻学生会更加注重感官或外在的趣味性,思想很深刻的作品有时候就会显得枯燥与沉闷,只有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去挖掘其中的趣味性,通过对内容的精选与凝练才会被学生所接受,并从深层的体验中内化为个人知识。因此,尽管趣味性并不是影视库开发的根本性原则,但是教学中必须考虑影视案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当然,过分重视趣味性就可能使案例失去原有的教育初衷,降低了教育效果。

  3.“教育学”影视案例资源库的内容建设。案例可以超越冷冰冰的知识体系,进而记录某个复杂的情境。影视中的案例往往发生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之中,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可以让学生在影视中体会当时的教学情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影视案例通过情境与人物的再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精选优秀的影视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如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魏敏芝对教育职业的执著与工作中的爱与责任心,可以作为关于师德内涵的理解与体悟。《我妻我女》中展示了家庭与社会在教育中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对教育途径的思考,特别是让学生体会到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正确理解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之间的过渡语转换,使两类教育形成合力。

  针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会,正确理解教育学原理。在两年的实践中,有90%以上的学生对影视案例教学的方式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学生自建的影视案例库的访问量远远超出其他专业性课程的访问量。很多学生在作业中也选取其中的影视作品来分析与理解教育学原理,效果良好。可见,教师讲授“教育学”的第一使命并不是给学生分析教育的定义、目的、教学、德育等空洞内容,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真正领略古今中外的教育智慧,从这些智慧中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以及教育实践的魅力,使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教育学的亲近、研读及热爱,这样教育学课程的意义得以建构。

  影视案例库的开发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物质准备,但是,只有科用影视案例库才会使这些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通常一些教师采取一边讲授、一边观看影视案例的教学策略,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影视资源得不到深层次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感官层面,不能使学生从感官体验延伸到对主题的理解与意义的追寻。因此,影视案例资源库的利用应该采取多种策略。

  1.角色播演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播放影视与角色扮演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室已有的现代教育手段,演示影视案例,通过视频、音频等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此时的学生处于对影视案例的欣赏阶段,很难进入“沉思”阶段,因此,教师还要通过精心备课,准备好针对影视案例的讲解、发问、质疑等;同时,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设想自身处于影视情境中该如何处理。学生的设想其实就是学生对情境理解之后,将自己变成其中的一个角色而采取的行动计划,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当然,在播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播演的质量,如视频的清晰度、音量的适切度、声画的协调度、时长的合理度等。而教师的适时发问需要紧密配合影视案例的进展状况,做到准确到位,其中的点评也需要切中学生的思维结点,这样才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影视案例的实践效果。

  2.情境移植法。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基于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作为方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对上述原理的实践,它通过将客观世界转化为具体影像的方式,进入人的意识,形成某种主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影视情境不应该成为单一的情境预设,而应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引入或创建一些情境。学生在影视情境的渲染下会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适度补充一些更加生动具体的教育场景,就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情境移植的核心就在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然而快捷地进入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故事、行动与问题。这种情境移植要以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与目标为基础,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这种情境需要短而精,教师能快速引导学生“入境”,并成为其中的组织者。

  3.互动探究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影视案例之后能够独立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观看之后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辩争、质疑、探究等。教师并不给予及时的回答疑问,而是完全交由学生去处理。最后,让各个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最后的观点进行点评。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探索精神得到增强。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中小学中设立研究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正在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各个学校在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可见,开发和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校科研课题组与2001年确立了“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从科技教育、德育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入手,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

  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活动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的设计和积累创新活动方案,编写创新活动方案集,提炼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相关操作方法;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研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主要通过有关创新教育情报资料的收集,学习创新教育,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写创新教育随笔;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部分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编写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和相关活动操作方法的提炼。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以创新作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三大板块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创新教育活动模式,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创新小队活动方案集》、《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等等。

  具体实践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从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部分科技创新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和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开展研究。(二)德育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编写德育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德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努力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开展研究。(三)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从学科渗透创新教育的教学公开课展示,编写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两方面入手。

  科技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本早在1954年就创立了不少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如:“星期天发明学校”、“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推层出新,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

  我们把“活动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及时抓住社会生活热点,用独特的视角赋予科技活动全新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分享创新的成果,让学生愿意创造,勇于创新,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方案,它凭借多处创新亮点一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首先,活动主题创新,“寻找流动的芳草地”本身就是个亮点,是一个独创,它诠释了环保宣传的真正意义,投射出环保的生命力,《上海科技报》的孙玲记者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一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来了兴趣,执意认为有东西可挖,执意要跟踪采访、报道活动。其次,活动内容创新,“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是一个首创的环保活动内容,它给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做环保实事,体验环保活动过程,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让环保教育成为活的生命体,东方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得知小学生要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宣传环保,觉得前所未有,是一个创举,立即被其独特新颖的活动内容吸引,特意准备专门制作一档节目讨论这一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为孩子们出一点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最后,活动形式创新,“流动的芳草地”的活动形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为做环保广告集资社区义卖活动,在地铁里刊出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灯箱广告;给家长、市长写环保信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又是一个创新,它得到了国家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科研课题组的青睐,并指导我们进行专门的探究,我校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就是从这一活动方案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又是一个响亮而新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运用无土栽培这一高科技方法培育吊兰,敢于将高科技技术在小学中实践、普及,用学生的成果描绘绿色春天,这在小学生中是首创;在培育吊兰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绘画、摄影、制作、试验、写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多方面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花房的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当时学校正在建造花房,教师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科技活动热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植物知识、设计技术等进行实际创造设计,提出了多种建造花房的方案,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从洗手习惯看讲卫生的重要性》的科技活动方案,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师针对活动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把学生未洗手和洗过手的手印进行细菌培养,若干天后,通过菌落数的比较,学生们被真实的现象和数据吓了一大跳,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达到了活动目的。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事实证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盎然,学生喜欢探究科技活动,愿意为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

  三年来,我们陆续设计了《“和你交朋友”——认养濒危动物系列科普活动》、《过期药品的回收和处理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祝愿——关于田林三小师生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流动的芳草地——东西部手拉手环保系列活动》等十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为此,我们编写了《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对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的科技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呢?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中每一个内容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线,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我给妈妈讲环保”的活动,这一活动为“三八妇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环保信,给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家长给孩子回一封环保信,不仅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使双方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独特的环保教育,由此活动我们还衍生出鼓励五年级学生给给市长写环保信,畅谈环保环保问题和“芳草地”的活动;“我和家长共绘环保广告牌”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创想,设计和制作环保广告牌,而且学生不拘一格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和老师的自行车上,利用自相车宣传环保,形成流动的芳草地,这项活动设计又是一个独创,在创新大赛上吸引了不少评委的目光;“征集环保宣传画”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创新,每一幅环保宣传画都极富创意,以至于我们最终在制作环保灯箱广告时难以取舍,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环保宣传画组合起来合成一幅环保灯箱广告。

  有了全新的科技活动内容,广阔的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决心创设一条富有田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于是,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崭新的科技活动模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也提升到新的台阶。

  “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首次提出把学校、家庭、社区加以整合,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活动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活动模式遵循了互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希望通过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把家庭、社区中丰富的科技资源引入学校,增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吸纳,为学生的科技活动领域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融入家庭,走进社区,使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科技教育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多方拓展、互动互补的科技教育运作机制。

  该活动模式运用多元沟通和强化过程教育的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元沟通,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的亲身体验,强化环保教育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宣传环保的艰难性。

  几年来,我校坚持运用“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开展科技教育卓有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环保教育为主,以环保活动推进环保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这一独创的科技活动模式被收入《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

  作为学校的两大活动板块,我们除了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外,还在德育中探索创新,展开少先队的系列创新活动实践。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认为要拓宽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集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内容、活动形式加以整合,创立一条自己德育活动的途径。

  为此,我们利用田林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田林社区的14个单位签约,共同创建德育基地,其中有航天基地、第六人民医院、联华超市、田林街道各居委等等,这在徐汇区的中小学是第一所,我们通过创建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建德育基地后,我们把社区资源请进来,加强了德育师资队伍力量,丰富了德育的素材。如:社区科学家给学生做科技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克隆”的探究,社区的老红军给学生讲红军长征故事,学生们通过与科学家们的真实接触交谈,学习科学家成长的轨迹,敢于探索创新的事迹。

  创建德育基地后,少先队的各中队走出校门,与各自的德育基地共同探讨体验教育的创新方法,共同设计德育活动的创新方案,“雏鹰假日小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逐步纳入正轨。

  我们都知道德育内容枯燥,总是老一套,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德育内容“亮”起来,“活”起来呢?只有依靠德育活动,而及时更新德育活动的内容,更是让德育活动保持生命力,增添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学生德育活动的内容上开拓创新,为爱心教育、孝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新、更广的涵义。

  “学雷锋”活动,一提到3月5日,人人都知道这一天要为别人献爱心、做好事,学生早已厌倦了如此单调重复的活动内容,使得每次的“学雷锋”活动走形式主义,陈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开展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力,不愿意创新,借于这一点,我们把“学雷锋”纳入到环保科技活动中,打破常规为德育活动开辟内容。

  3月5日这天,少先队的“雏鹰假日小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有的在肯德基的店堂内贴环保宣传小报、环保警示标志,有的到居民家中安装节水瓶,有的为田林街道各居委设立环保宣传牌等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创造,他们自己设计环保警示标志,自己设计环保宣传画,自己制作环保宣传牌,处处闪现创新的火花。

  独特的德育活动内容还扩大和拓展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宣传环保也是“学雷锋”,它是为地球母亲尽责任,为子孙后代做好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好事,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立意更高。

  “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从情感体验出发,作到德育以情育人。我们鼓励学生和妈妈互写环保信,关注环保问题,交流环保信息;开展“环保妈妈”的评选活动,学做花献给妈妈;开展“妈妈的一天”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妈妈生活和工作中辛劳,学生们体验后会更热爱妈妈,会更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随后,我们又继续开展创新小队活动,让妈妈快快乐乐地笑一笑,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开展爱心教育和孝心教育。

  “迎新贺岁”活动,我们抓住“如何使用压岁钱?”这一社会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金点子一个又一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请家长赠压岁言贺新年”的金点子,成为活动内容的一大亮点,学生既懂得了节约,又从赠言中了解家长对自己新一年的希望。

  大量德育活动方案的实践证明,只要活动内容新,学生就喜欢参与,敢于创造,能够自觉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由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他们在活动中因为创造而获得成功,从为完成活动而动脑转变为喜欢而想开展活动,学生们已不满足老师来设计活动,带着他们走路,他们想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了能给学生更自由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仅放手让各个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自己起队名,设定队名的涵义,制作队标,更是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创新小队活动防哪个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都说孩子的思维是最具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往往创造出的事物别具一格。

  “爱心小队”中有名队员的姐姐仇英瑛是位脑瘫患儿,长期呆在家里,当队员们得知仇英瑛一直有一个心愿:能背上书包,走进校门。孩子们找到了设计活动的灵感,他们设计了“我来帮你”的小队活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仇英瑛背着队员们准备的新书包,在队员们的陪伴下,坐着轮椅走进了田林三小的校门,她第一次看到了操场、老师、同学、教室……,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鼓动青年教师们加入活动的行列,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上门送教”的活动,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门给仇英瑛补习功课。

  “绿叶小队”的队员看到亲手培育成功的无土栽培吊兰欣喜不已,他们到德育基地田林四幼和小朋友开展活动时突发灵感:“我们也当老师,把无土栽培的方法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学生们精心设计了“播洒绿色,辐射绿色文明”的小队活动,他们到幼儿园、敬老院指导小朋友和老人们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吊兰,望着茁壮成长的吊兰,孩子们高兴不已。

  每一个小队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有创新的内容,都十分精彩,这正是我们坚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教师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才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学习。

  我们除了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师们积极地从教学手段、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摸索研究,力求教学过程有新思路、新想法,变教师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智慧,经受探索新知的磨练。

  《800米跑的训练》,这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从训练方法上探索创新,一改传统800米跑圈的常规训练,设计了“越野定向”的游戏来进行800米的训练。学生通过钻山洞、绕障碍等内容不知不觉完成了较大运动量的训练,健身实效比之以往单纯跑圈大大提高了,而且教师在教、学法的安排上,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自己选择练习路线、方式等,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创新,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装饰自家住房的方案,从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涂料,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着手思考、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家具装修信息的网络寻找一些必须的资料数据用以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购物》,这堂现代科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环境上打破常规,把教学环境搬到真实的超市,带领学生到超市里上课,学生们通过了解商品价格、观察货品摆放、购物,学会如何到超市购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尝试打乱教材中的单元排列,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语文规律和方法。顾菁老师把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重新编排,分成了通读单元、朗读比赛单元、书写单元、戏剧单元、段落与段落大意单元、复述单元、问答(思维训练)单元,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分析其他的文章也能融会贯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要让学生学得“活”,高高兴兴地学,自己的课必须要“活”起来,有创新的亮点。

  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希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想法,不再视为捣乱,不再大声训斥,而且注意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他们认为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

  例如:九月中旬的一堂体育课上,老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影响教学,戴了顶遮阳帽,而队伍中有位男生也戴了顶雪白的帽子,老师请学生把帽子摘下,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可以戴帽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戴?”老师二话不说脱下帽子,别以为事情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叫口令”的游戏,不失时机地请戴帽子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叫口令,当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时,强烈的阳光直射身上和脸上,不到2分钟,就使他满头大汗,眼睛模糊,学生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学生走到队伍中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只见在旁边的草地上,放着一定雪白的帽子。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创意啊!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有一个孩子顽皮得问到:“我能不能横着跑?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学生们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奇思异想,教师没有呵斥,而是将计就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横着跑比赛”,这样一个独特的跑步方法,学生们争相跑起来,小小的设想不经意间让学生了解了侧身跑的技术,也通过实践知道了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

  我们不仅启发、鼓励学生创新需要耐心和爱心,更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环境。在一堂心理课上,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我有很多心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出出主意,可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老师灵机一动,来了灵感:“我们大家帮他想个办法解决困难吧!”一个小学生自己的“小麻烦诊所”应运而生。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小信箱,青年教师轮流为学生解决问题,畅谈心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灵感,得到启发。为了把教师这些宝贵的创新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保留起来,我们编写了《教师创新教育案例集》。

  几年来,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在课堂里还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校内校外无处不闪现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素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1年至今,我校的学生参加徐汇区“壳牌美境行动”环保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演讲比赛、“上中杯”金点子活动方案设计竞赛、“五九”锦旗环保小报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我们师生共同开展的“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一举荣获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科幻画《白果树》荣获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我校曾经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成为第一所小学生开展“植物克隆”试验和研究的学校。如今,我们又再次突破,对《鸡粪转化为鱼饲料》、《校园立柱式无土栽培》两个崭新的科研小课题展开研究。

  学案例,10篇创新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总结,30篇班主任创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篇各科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教案,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了《创新活动方案集》、《德育创新活动方案集》、《教育创新案例汇编》和《教学设计的创新》4本集子。

  我校教师的探究课《无土栽培》、《怎样购物》分别荣获全国现代科技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和《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刊登在《现代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书中,并被收入中国科技活动方案题库;我们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活动模式》荣获徐汇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被刊登在《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思品课教案《小乐队听指挥》和体育课个案《关于“尊重学生”》和《关于“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刊登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案例续集》一书中。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工科类本科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体现新的思路,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实施,落实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遵守以《华盛顿协议》为基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作为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通过专业认证,将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促进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建立。通过专业认证,可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

  我院现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和汽车服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为稳步提高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适应工程师教育国际化趋势,学院把机械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目标,以此带动全院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规划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遵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既考虑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又考虑专业特色;既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又考虑学生能力构成;既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又考虑结果导向,坚持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更注重学习效果;既考虑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等。

  新版培养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体系。特别是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补充标准》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在分类基础上实现: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两者合计至少占总学分30%,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10%,纯集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近30%。按照标准要求,对原培养方案中未设置,但认证标准规定需设置的课程进行了补充。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扩大产学合作。实现产学结合的关键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没有长期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合作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的一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四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开发建立新的院级和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地铁等合作建立订单班,实施订单培养的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不断拓宽现有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教学、学生竞赛、教学资源共建、合作研发、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功能,扩大产学合作成果。校外集中实践环节全部在企业进行,校内课程实践除部分课程实验外,普遍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建立实践课程项目库,项目内容多由企业课题转化而来。

  我院围绕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SMC(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除集中实践环节大量采用企业案例外,还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核心课程由行业产业名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行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编制产学合作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材内容上体现应用性和实用性,有利于“项目与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深入挖掘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库。

  OBE是基于学习结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OBE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开展。OBE以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的着力点,按照泰勒的课程理论具体包括四个阶段。一是选择教育目标,重点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要建立专业培养标准并尽可能地把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细化,同时可以测评,要用学生的展现来表现知识和能力。二是设计教育经验,重点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以达到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保证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效果得到明确的落实,即学习目标的可追溯性。三是组织教育经验,重点探索与改革教、学、考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手段。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培养任务,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培养任务为依据,为实现不同目标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四是评价教育计划,重点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持续改进。要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创新考核形式,加大实践内容在考核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确目标,促进自我培养。

  本文就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围绕北京市产业定位调整和生源结构变化,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实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微观课程,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对机械类专业从传统的以制造过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造为中心,从面向生产过程到面向生产,以培养面向机电、汽车行业和高技术装备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效果。

  [1]张建成,赵林惠,唐井武.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13份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完美体育官方app下载,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教育理工科专业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终身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其学习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习需求在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现有教学模式面向教育时存在如下问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教授程序设计的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难以调动成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②成教学生供职于各行各业,专业背景亦有诸多差别;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个性的发挥;③成教的教学形式多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学情境主要是学生个体学习,使得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很难相互融合。本文以结合实际应用的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提出适合教育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案例情境设定、自主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以案例情境设计教学主线,围绕案例的讨论和分析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案例中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以自主、协同学习为中心环节,充分考虑成教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入项目组的工作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依托网络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突破成教学生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自主学习环境。

  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是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次提出案例情境分层模型,“案例分析”和“案例实践”两个层次相互关联,将知识点的讲解融入案例的分析、示范过程,如图1所示。在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教师选择原理性、概念性较强的案例,围绕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讲解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选择规模适中、实践性强、有实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反复实践,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在创设案例情境的过程中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案例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引入项目组的工作模式,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通过对学生工作行业和先修课程的调查,将基础不同、知识领域各有特长、性格特质互补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每名学生在项目组中进行“角色定位”,每个小组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小组成员既各有分工,又通力合作,完成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的过程。协同学习小组的角色分工如表1所示。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3]。教学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结合教育的教学过程和程序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本文以“应用程序”和“文档”的方式展示案例实践成果,涉及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案例成果两方面,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说明案例的完成情况、案例完成过程中所应用的策略和具体实施过程、最终成果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等。基于案例实践活动,动态构建“形成性评价”,依托教师、学生本人、团队成员多个角色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放在学生在实施案例的过程中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等方面。该机制不仅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围绕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结合成教学生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等实际应用情境,构建丰富的案例资源库。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建构程序设计知识点的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以“基本语法”教学单元为例,围绕“简单计算器”案例的分析,学生建构该教学单元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创设自动出题的案例情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划分协同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巩固课内知识点的同时,自主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点,图3给出其中一个小组的案例实践成果。该小组成员的孩子目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设计案例时,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自动出的题目满足:被减数大于减数、整除等条件。

  本文面向教育的程序设计课程,构建了包括案例情境设定、自主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三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围绕精选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改变传统通过例题讲解知识点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点的预期效果。

  [1]王桂平,冯睿.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3):47,51-53.

  [2]刘荣,左红武.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0(7):14-17.

  [3]卢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理论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5):30-33.

  ③学生活动中心及食堂:落实方案设计最终修改,组织施工图设计相关配套工作,确保桩位图7月20日完成;(秦维勇)

  体育教案的编写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教案的编写一直停留在不变的水平上,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所以,体育教案的编写需要改革,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案的编写有一定规律可寻,但也要在这个基础上有民创新,追求新的新式,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为教案的编写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指导。那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案如何编写呢?它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

  教案可以从教案内部与教案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部结构来看,体育教案一般是由隔离的几个部分而组成;从书写方面来看,这几个部分是分开的,但实质上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衔接。整个教案是从目标的导入到学习目标的实现,形成系统的一节课。从内容上来看,把教材内容安排到一节课中,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两个主教材相互搭配,另一种是一个主教材与身体素质练习相搭配。这两种安排方法都必须遵循体育教学基本规律,都能首尾呼应,体现出教学的衔接性特征。第二,是从教案的外部来看,不同的课时教案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衔接性,它是一个单元的细化,几个教案的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同一项技术从泛化到分化,最后到自动化,都是要衔接的。在编写教案时一定要一环扣一环,不可东拼西凑而乱了章法。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教案就是一节缩小的体育课,是一节体育课的文本反映,好的教案也能代表好的体育课。体育课是完整的、系统的。而教案也应该有这一特点。以往的教案注重技术传授的系统性,也考虑了运动量、负荷等因素的完整性。但是,完整性不一定能代表实效性,所以追求对教案的实效性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要求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发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等,用这些来体现教案的系统性,则会让教案更科学化,教学目标也得到实现。

  体育课是教案的执行,所以教案应该是有可操作性,是实用的,那种华而不实的教案以及不可操作的教案是不可用的。因此,教案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一个教案则是废纸一张。教案的可操作性不仅仅局限在对教动技术时的运动负荷、运动密度和运动量上进行没计,还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有多个操作途径,可以考虑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也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可操作性,当然,对课堂评价策略更有可操作性。

  教案是由不同的教师写出来的,每个教师的个体是不一样的,教案的风格与教师的上课是相同的,所以,教案也要体现出教师的风格特点。每个教案在不同的老师的加工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体育教案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策略落实的方案,所以,每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感等都会在教案上呈现,教案也因此有所不同,可能使他写出来的教案有独到之处。教案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突出了不同的个性特点。个性化的教案也反映了个性化的教学,它包涵着自己最熟悉文字、图画,能为达成目标丰富的教学思路,准确地反映出编写者的教学策略。在课程标准目标的引领下,体育教案编写内容的侧重点可以不同,教案的格式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结合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突出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进行教学。

  将电子教案上网,使电子教案具有网络技术特点,也具有电子信息技术的特征,这两项技术的优势都要在体育教案的应用中得到体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多种信息、文化可以共存,把传统教案与新技术相结合是时代变革的需求。另外,教案的多样化不单是教案格式求新,而是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共同使电子教案功能丰富起来,追求的是多功能与体育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教案是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而设计的实施方案,更突出如何教、教什么。而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与情感体验,这也是符合体育与健康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指心理健康”这一指导思想。这种活动设计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体育教学过程,本着以“活动即学习”理念来教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真正体验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活动完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可能因每个班的情况不同而很难达到教学的要求。所以,老师通常只是搭起一个活动的框架,再根据各班的情况开展教学。

  有这样一节课,体育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当了小老师,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执行者是被老师指定的这位学生,老师则成了这位学生的指导者。从课的设计上来看,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上台做老师”,而这种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在教案上,因为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这位学生。教师由执行者变成了执教者的指导者,老师在一边主要做的是记录学生授课的情况,再做一些必要的点拨。在这种情况下,课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由这位执教的学生来执行,教师在课前无法准确地预料,所以,这时的教案就变成了课堂记录。课堂记录在时间上是在课的进行中或者课后,而与教案的编写是在课前是不同的,相比较之下,课堂记录更真实。

  总之,体育教案的要求非常有必要让体育教师搞清楚,这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成功的教案改革对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案的多样化发展是必然的,并具有深入的研究价值。体育教案的改革应给体育教师更多的创新机会,当然还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到体育教案的编写当中来,帮助体育教师写出更适合于学生的体育教案。

  [2]嵇明海,毛振明.初一年级(水平四)第一学期体育课时计划(教案)(新课程标准体育教案设计示例)[J].体育教学,2003,(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大专院校先后为艺术类、建筑类,理工类三种类型的学生开设了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由于各个学校的自身差异,各自的教学结构、师资配置不尽相同,所以室内设计教育的内容点也各有侧重。顿时全国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可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室内设计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什么是教学评价呢?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性质、教育目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对教育客观事物进行测量、分析、价值判断以及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个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对室内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量化的研究,发挥指引和导向作用。

  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适时介入,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个因素。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评价的对象,如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等存在的不足和亟需改进的地方,并判断出它形成的原因,最终研究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全面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得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欠缺的原因,使得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设计水平。教学评价还可以起到激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用。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时间阶段,经常对学生的测验成绩进行记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原因在于,较高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可以促进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同样的道理,教学评价对教师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室内设计专业教师为了能够较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一定会为自己的的班级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工作。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计划,改良教学方法,完备教学指导;学生由此也可以总结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这样室内设计教学就成为一个可以随时得到反馈的灵活机制,教学效果也就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教学目标。

  室内设计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很多方。

推荐资讯